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仏言。
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仏故発大
誓願。於後悪世護持讀説是法華経。世
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悪世云何能説是経。
仏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悪世。
欲説是経。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
処及親近処。能為衆生演説是経。文殊師
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処。若菩薩摩訶薩。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
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処。云何名
菩薩摩訶薩親近処。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国
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
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讃詠外書。及路伽
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
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
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漁捕諸悪
律儀。如是人等或時来者。則為説法無所
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経行処。
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来者。随宜説
法無所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
不応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説
法。亦不楽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処女寡
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
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縁須獨入時但
一心念仏。若為女人説法不露齒笑。不
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余事。
不楽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兒。亦不楽與同
師。常好坐禪。在於閑処修攝其心。文殊師
利。是名初親近処。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
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虚空無所有性。一
切語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
實無所有。無量無辺無礙無障。但以因縁
有。從顛倒生故。説常楽觀如是法相。是
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処。爾時世尊。欲重
宣此義。而説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悪世。無怖畏心。
欲説是経。応入行処。及親近処。
常離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増上慢人。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薩所。
為聞仏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
不懐望。而為説法。寡女処女。
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販肉自活。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諸婬女等。尽勿親近。
莫獨屏処。為女説法。若説法時。
無得戲笑。入里乞食。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一心念仏。是則名為。
行処近処。以此二処。能安楽説。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
菩薩行処。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
所親近処。顛倒分別。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処。
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弥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虚空。
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処。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入是行処。及親近処。
説斯経時。無有怯弱。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以正憶念。随義觀法。
從禪定起。為諸国王。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説斯経典。
其心安穏。無有怯弱。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於後世。
説法華経。
又文殊師利。如来滅後。於末法中欲説是
経。応住安楽行。若口宣説若讀経時。不楽
説人及経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説
他人好悪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説其
過悪。亦不稱名讃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
之心善修如是安楽心故。諸有聽者不逆
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
乘而為解説。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
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菩薩常楽。安穏説法。於清浄地。
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
著新浄衣。内外倶浄。安処法座。
随問為説。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説。
若有難問。随義而答。因縁譬喩。
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発心。
漸漸増益。入於仏道。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離諸憂悩。慈心説法。
晝夜常説。無上道教。以諸因縁。
無量譬喩。開示衆生。咸令歓喜。
衣服臥具。飮食医薬。而於其中。
無所望。但一心念。説法因縁。
願成仏道。令衆亦爾。是則大利。
安楽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
能演説斯。妙法華経。心無嫉恚。
諸悩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楽。如我上説。其人功徳。
千万億劫。算数譬喩。説不能尽。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
時。受持讀誦斯経典者。無懐嫉妬諂誑
之心。亦勿輕罵學仏道者求其長短。若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
支仏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悩之令其疑
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
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
懈怠故。又亦不応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当於一切衆生起大悲想。於諸如来起慈
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
薩。常応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衆生平等
説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
者。亦不為多説。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
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楽行者。説是法時無
能悩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経。亦得大衆
而来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説。説
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経巻恭敬尊重讃
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若欲説是経。当捨嫉恚慢。
諂誑邪僞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仏。
是仏子説法。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衆故行道。
応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於諸仏世尊。生無上父想。
破於慢心。説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応守護。
一心安薬行。無量衆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
時。有持是法華経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
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応作是
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説
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
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経。我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時。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
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
薩摩訶薩。於如来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
者。説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
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讃歎。虚空諸天為聽
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
人来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衞
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歓喜。所以者何。此経
是一切過去未来現在諸仏神力所護故。文
殊師利。是法華経。於無量国中。乃至名字
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
降伏諸国。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
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衆戰有功者。
即大歓喜随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
與衣服厳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宝金銀瑠璃
碼碯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
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如来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
得法国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如来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歓
喜。於四衆中為説諸経令其心悦。賜以禪
定解脱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
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歓喜。而
不為説是法華経。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
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歓喜。以此難信之
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来亦
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
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悩魔死魔共
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
如来亦大歓喜。此法華経。能令衆生至一切
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説而今説
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経。是諸如来第一之
説。於諸説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
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
華経。諸仏如来祕密之藏。於諸経中最在
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説。始於今日。乃與
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
説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説。
仏所讃経。後末世時。持此経者。
於家出家。及非菩薩。応生慈悲。
斯等不聞。不信是経。則為大失。
我得仏道。以諸方便。為説此法。
令住其中。譬如強力。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
厳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種種珍宝。奴婢財物。
歓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明珠賜之。如来亦爾。
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
受諸苦悩。欲求解脱。與諸魔戰。
為是衆生。説種種法。以大方便。
説此諸経。既知衆生。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説是法華。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此経為尊。衆経中上。
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
為汝等説。我滅度後。求仏道者。
欲得安穏。演説斯経。応当親近。
如是四法。讀是経者。常無憂悩。
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
卑賎醜陋。衆生楽見。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刃杖不加。
毒不能害。若人悪罵。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
見諸如来。坐師子座。諸比丘衆。
圍繞説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
数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
而為説法。又見諸仏。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
演説諸法。仏為四衆。説無上法。
見身処中。合掌讃仏。聞法歓喜。
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仏知其心。深入仏道。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汝善男子。当於来世。
得無量智。仏之大道。国土厳浄。
広大無比。亦有四衆。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仏。
諸仏身金色。百福相荘厳。
聞法為人説。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国王。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而処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得諸仏之智。
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
為四衆説法。経千万億劫。
説無漏妙法。度無量衆生。
後当入涅槃。如烟尽燈滅。
若後悪世中。説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