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
訶目連。從仏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
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発希有心歓
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
仏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
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世尊。往昔説法既久。我時在座身
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
神通浄仏国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楽。所以
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仏教化菩薩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楽之心。我等
今於仏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記。心甚歓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
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
宝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楽説譬喩以明斯義。譬若
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
二十至五十歳。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
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国。其父
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宝
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珀頗梨珠等。其諸
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
乘牛羊無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賈
客亦甚衆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経歴国
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
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説如此事。但自
思惟心懐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
宝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没財物散失。
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毎憶其子。復作是
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担然快楽無復憂
慮。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
立門側。遥見其父踞師子床宝机承足。
諸婆羅門刹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眞珠瓔
珞價直千万荘厳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
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帳。垂諸華幡。香水灑
地。散衆名華。羅列宝物出内取與。有如
是等種種厳飾。威徳特尊。窮子見父有大
力勢。即懐恐怖。悔来至此。竊作是念。此
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処。不
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
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
走而去。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
大歓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来。甚
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
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
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
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
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絶躄地。父遥見
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来。以冷
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
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窮子歓
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
食。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徳者。汝可詣彼
徐語窮子。此有作処倍與汝直。窮子若許
將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
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
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
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又以他日於窓中遥見子身。羸痩憔悴
糞土塵汚穢不浄。即脱瓔珞細軟上服厳
飾之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身右手
執持除糞之器。状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
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
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余去。当加
汝價。諸有所須器米麺鹽醋之屬。莫自
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
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
都不見汝有此諸悪如余作人。自今已後
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賎人。
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
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
処。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宝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所応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
当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
勅領知衆物。金銀珍宝及諸庫藏。而無
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処。下劣之
心亦未能捨。復経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
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
子。并會親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
集。即自宣言。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
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辛苦五十余
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懐憂推
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
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
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
大歓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
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来。我等皆似仏子。
如来常説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
於生死中受諸熱悩。迷惑無知楽著小法。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除諸法戲論之糞。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
得此已心大歓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
仏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
我等心著弊欲楽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
分別。汝等当有如来知見宝藏之分。世尊
以方便力説如来智慧。我等從仏得涅槃
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説。而
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仏知我等心
楽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説。而我等不知
眞是仏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仏智慧無
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眞是仏子。而但
楽小法。若我等有楽大之心。仏則為我説
大乘法。於此経中唯説一乘。而昔於菩薩
前毀呰聲聞楽小法者。然仏實以大乘教
化。是故我等説本無心有所求。今法王
大宝自然而至。如仏子所応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我等今曰。聞仏音教。歓喜踊躍。
得未曾有。仏説聲聞。当得作仏。
無上宝聚。不求自得。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捨父逃逝。遠到他土。
周流諸国。五十余年。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五欲自娯。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碼碯。眞珠瑠璃。
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
人民衆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
商估賈人。無処不有。千万億衆。
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諸縁故。
往来者衆。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癡子捨我。五十余年。
庫藏諸物。当如之何。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国至国。
或有所得。或無所得。飢餓羸痩。
體生瘡癬。漸次経歴。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爾時長者。
於其門内。施大宝帳。処師子座。
眷屬圍遶。諸人侍衞。或有計算。
金銀宝物。出内財産。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豪貴尊厳。謂是国王。
若是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思惟是已。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欲往傭作。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遥見其子。默而識之。
即勅使者。追捉將来。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当見殺。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陋。
無威徳者。汝可語之。云当相雇。
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
歓喜随来。為除糞穢。浄諸房舍。
長者於。常見其子。念子愚劣。
楽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并塗足油。飮食充足。
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経二十年。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眞珠頗梨。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猶処門外。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我無此物。父知子心。
漸已広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
国王大臣。刹利居士。於此大衆。
説是我子。捨我他行。経五十歳。
自見子来。已二十年。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子念昔貧。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大獲珍宝。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甚大歓喜。得未曾有。
仏亦如是。知我楽小。未曾説言。
汝等作仏。而説我等。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聲聞弟子。仏勅我等。
説最上道。修習此者。当得成仏。
我承仏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縁。
種種譬喩。若干言辭。説無上道。
諸仏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是時諸仏。即授其記。
汝於来世。当得作仏。一切諸仏。
祕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説斯眞要。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我等雖説。仏法宝藏。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我等内滅。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更無余事。我等若聞。
浄仏国土。教化衆生。都無欣楽。
所以者河。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不生喜楽。我等長夜。
於仏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得脱三界。苦悩之患。
住最後身。有余涅槃。仏所教化。
得道不虚。則為已得。報仏之恩。
我等雖為。諸仏子等。説菩薩法。
以求仏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楽。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
説有實利。如富長者。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仏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楽小者。
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
得清浄眼。我等長夜。持仏浄戒。
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眞是聲聞。以仏道聲。
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眞阿羅漢。
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
応受供養。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手足供給。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皆不能報。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於恆沙劫。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無量宝衣。及諸臥具。
種種湯薬。牛頭栴檀。及諸珍宝。
以起塔廟。宝衣布地。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
諸仏希有。無量無辺。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
随宜為説。諸仏於法。得最自在。
知諸衆生。種種欲楽。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以無量喩。而為説法。
随諸衆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随宜説三。
妙法蓮華経巻第二